侯金龍表示,隨著全球新能源滲透率加速提升,電網穩定性已成為能源系統的核心挑戰,而構網技術是破解問題的關鍵技術。華為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堅持技術創新驅動,打造高安全、高可靠、高品質的構網技術裝備,持續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貢獻華為智慧與力量。

華為董事、華為數字能源總裁 侯金龍
新能源加速滲透,構網技術破解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難題
全球電力系統進入新能源高滲透的關鍵演進期,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電力電子裝備,給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帶來挑戰,傳統電力系統靈活調節資源快速消耗,系統平衡難度與安全風險加劇。單純依賴同步發電機的穩定支撐模式已難以適配新型電力系統的發展需求,亟需突破性技術創新來完善和強化電網穩定體系。
構網技術通過深度融合數字技術與電力電子技術,增強“電壓、頻率、功角”穩定支撐體系,使新能源具備傳統發電機組相同的“虛擬慣量、一次調頻”等主動支撐能力,有效解決電力系統并網穩定性與可控性不足問題。
持續創新,構建構網六大核心技術引領構網型儲能產業規模化落地
自2015年起,華為數字能源開始啟動新能源并網安全穩定性的研究,推動并網友好性技術從“被動跟隨電網”向“主動支撐電網”發展。基于功率器件、控制器件、數字技術、算法及通信技術,華為數字能源聚焦“發輸配用”場景,構建了短路電流支撐、虛擬慣量支撐、寬頻振蕩抑制、一次調頻、黑啟動、并離網切換等構網六大核心技術,已在全球多個標桿項目落地驗證,為高比例新能源并網提供場景化技術支撐。
為推動構網型儲能產業發展,基于功率模組、構網算法及系統架構創新,華為數字能源攻克了多機并聯穩定、寬頻振蕩、強過載支撐、建模仿真標準化等核心技術難題。2024年,在國家能源局、國家電網指導支持下,華為聯合電網與發電企業,在青海、新疆、西藏等地開展了2300余項構網技術關鍵指標驗證。相關成果還通過了中國電機工程學會權威鑒定,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所申報項目針對高比例新能源背景下提升新型電力系統穩定水平與新能源并網消納能力的核心需求,成功實現工程化落地應用,整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目前,華為構網技術已經規模化應用于中國、亞太、歐洲、中東等近百個標桿項目,覆蓋“發輸配用”各類應用場景,充分驗證了構網技術的商業價值與工程可行性,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發展及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供了全新實踐參考。
在發電側,構網型儲能可增強并網點電網強度,并大幅提升光伏送出能力。在中國西藏改則,針對并網點電網強度低、短路容量不足等挑戰,華為在場站部署了6MW/24MWh構網型儲能系統。經國網西藏電科院嚴格測試,該系統成功通過“35kV人工短路擾動試驗”,實現PCS零脫網運行,電站光伏實際出力從1.5MW大幅提升至12MW。
在發電側,構網型儲能通過光儲深度協同,使新能源具備與火電機組等效的外特性,可以恒功率、高質量穩定供電。在菲律賓的光儲構網項目部署了3.5GW光伏與4.5GWh構網型儲能,穩定輸出850MW功率長達13小時。構網技術使整個系統具備了火電機組的關鍵能力,精準響應電網調度指令,平抑光伏出力波動,為電網提供慣性支撐與電壓支撐。
在輸配電側,構網技術支撐更快調頻響應,強化電網支撐能力,保障供電安全與質量。在瑞典,華為打造了北歐首個構網型調頻儲能電站。通過優化構網控制算法,儲能系統對電網頻率變化的響應偏差滿足北歐電網對調頻精度的嚴苛要求;同時,構網技術寬工況適應性,實現全天候不間斷調頻服務,可靠性較傳統方案大幅提升。
在用電側,構網技術靈活切換并離網,提升電網安全韌性和新能源消納。在中東,部署了1.3GWh構網型儲能的100%新能源獨立微網項目——沙特紅海新城,已穩定運行超過2年。它以構網技術為核心支撐,成功實現1,000臺PCS同步構網,通過先進構網算法支撐100%容量變壓器無沖擊投切,規避電網崩潰隱患。
攜手產業界制定和完善標準,共同推進構網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全球構網技術標準正加速推進。華為積極參與并推動國內外構網技術標準的制定與完善:
在國內,華為數字能源參與了數十項構網型儲能標準的制定,覆蓋器件級性能、系統級集成、安全級防護、應用級適配等環節,涵蓋“發輸配用”等場景和工況要求,助力構建適配中國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完善標準體系。
在海外,通過標桿項目實證、權威認證、技術賦能等方式深度參與和完善當地標準,并分享項目設計、測試驗證到運維管理的流程經驗,助力亞太、拉美、歐洲等重點區域健全標準框架。
最后,為推動構網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加速其走向成熟與規模化應用,華為數字能源提出了三方面建議:首先加速多場景規模化實踐,構建“技術驗證-商用推廣”的良性生態;其次,健全全維度標準體系,夯實規模化推廣基礎;第三,創新市場運行機制,實現技術價值與商業收益的匹配,推動價值向收益轉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