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疫情沖擊,助力產業復蘇,中國乃至全球對于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產業的政策支持不斷加碼;另一方面,產業發展逐漸切換為市場主導,整車、電池產業鏈上下游持續通過創新提升技術水平,降低成本,整個產業正迸發新的活力,新技術不斷涌現、新應用場景層出不窮,新的價值鏈不斷被挖掘,商業模式也更加多元化。
政策,作為推動產業發展的助力器,各國都在加碼。為降低疫情影響,中國政府決定將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再延長兩年,同時免除購置稅等刺激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消費的各項政策從上到下接連出臺;歐洲為拉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最近補貼在持續加碼,如德國和法國每輛車的補貼額度達到了9000歐元和7000歐元,遠高于中國。此外,歐洲各國對于動力電池產業鏈投資給予大力支持,帶動歐洲地區產業鏈投資大幅增長,2019年已是中國的3倍。接下來,中國政策還需要怎么承接和助力?
全球電動汽車市場格局來看,在碳中和目標和高額補貼推動下,歐洲電動汽車產銷快速攀升。今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下滑44%至33.5萬輛;相比之下,歐洲新能源車市場銷量同比增長50%,達到40萬輛,一升一降之間,中國已被歐洲反超。全年來看,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今年極有可能易主,如何改變“起大早,趕晚集”的現狀?自主汽車及電池產業升級和技術迭代的方向如何抉擇?
動力電池市場格局急劇變化。今年1-7月,LG化學、松下電池在中國市場裝機量迅速攀升,其中LG化學裝機量已經站穩第二,松下電池也擠進前10,外資電池企業在中國市場根基漸穩;另一邊,寧德時代、孚能科技、蜂巢能源等企業也在全球市場開疆拓土。此外,國軒高科、萬向一二三、億緯鋰能也得到國際車企巨頭的青睞,或入股,或簽訂巨額大單,二線電池企業新機遇頻現,國內乃至全球電池市場格局正迎來劇變,電池巨頭如何應對全球化的競爭,中小企業的市場機遇在哪里,如何在全球激烈競爭中尋找合適定位?
車用動力電池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層出不窮。高鎳材料體系電池已成新車“常客”,無鈷電池初露端倪、NCMA四元電池蠢蠢欲動、固態電池風聲漸起,CTP、刀片電池等工藝創新讓電池續航、安全再上新臺階;另一方面,在高安全、低成本的訴求,以及技術提升下,磷酸鐵鋰重回乘用車舞臺,被更多主機廠認可和接受。技術路線紛繁復雜,創新工藝不斷涌現,產業發展如何甄選?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如何形成合力,助力產業更快、更好發展?
新市場方面,5G、電動船舶、電動自行車、智能穿戴/家居、電動工具、儲能等新應用場景正快速爆發。截至6月底,我國5G基站累計已超40萬個,目前正以每周新增1.5萬個的速度飛速增長,對電池的需求正在井噴,多家動力電池企業紛紛殺入這一市場;鋰電池已可以滿足電動船舶在內河、或近海用船的技術能力,且經濟性也在顯現,多家頭部企業已參與進來,預計未來兩年船舶電池會有高速增長;同時,電動工具、智能家居、儲能等市場也為電池開拓了新的“藍海”。新市場從出現到成熟,必然要經歷不少曲折,電池產業鏈企業如何撥云見日?在新市場中發掘產業鏈更多價值和機會,并占據主動?
動力電池產業的商業模式探索也出現了新的閃光點。換電模式得到政府支持,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政策對于換電車型給予“特殊待遇”,同時車企也積極參與到換電車型和市場研發中來;此外,電池租賃、電池資產公司也應運而生,車電分離在今年有了新的進展。新的商業模式有望解決電池“里程、安全、充電、成本”等焦慮,將推動產業行穩致遠,不過,新的商業模式仍需要進一步的市場驗證和論證。
可以看出,今年的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產業充滿了挑戰和變化,全球形勢風云變幻,市場較量剛剛開啟。但挑戰的背面即是機遇,應對好挑戰也意味著抓住了下一輪騰飛的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