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特變電工沈變集團研制的國內首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800kV特高壓干式直流套管,順利通過全部型式試驗,標志著我國在特高壓輸變電裝備國產化方面再次取得突破性進展。據介紹,±800kV特高壓干式直流套管是換流變壓器及閥廳的重要組件,大輸送容量、高絕緣水平的運行環境給產品研制帶來很大困難,極大影響了我國特高壓工程建設和電力工業的發展。
1月12日,中國能建華北院收到中標通知書,中標江蘇能源烏拉蓋2×100萬千瓦高效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工程勘察設計項目。
2020年河南重點民生實事之“持續推進農村電網改造”近日收官。此間河南共完成了4311個配電臺區改造工程,解決2000個行政村20萬戶供電質量不高問題。記者14日從河南省“2020年重點民生實事落實情況”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了上述消息。
“十四五”時期,地處東北地區中部的吉林省,將創新發展氫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整合東部抽水蓄能和西部新能源資源,建設吉林“陸上三峽”工程。在剛剛閉幕的吉林省白城市兩會上。白城市市長李明偉表示,該市將承接吉林省“陸上三峽”工程,圍繞打造國家級消納基地、外送基地、制氫基地,新增清潔能源裝機300萬千瓦以上。
近日,由南方電網公司投資建設的國家西電東送重點工程——烏東德電站送電廣東廣西特高壓多端柔性直流示范工程成功投產。該工程是世界上首個常規直流和柔性直流混合的多端特高壓直流工程,創造19項世界第一,主要設備自主化率100%,對我國實施能源安全戰略、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提升能源電力產業鏈上下游創新能力有著重要意義。
1月5日,國網寧夏電力有限公司表示,寧夏電網新能源裝機已達2573萬千瓦,2020年新能源消納利用率提升到97.6%,居全國前列,消納技術在全國1700座新能源場站推廣應用。
入冬以來,用電負荷急劇攀升,新疆昌吉準東至安徽古泉±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開始大功率運行,每天約1.9億千瓦時新疆電能通過這條通道輸送至華中電網。
截至2021年1月1日,冀北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已達2831.2萬千瓦,同比增長36.8%,新能源裝機占統調裝機比例高達64.5%,位列全國省級電網第一位。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冀北電力公司宣傳部主任、新聞發言人陳龍發告訴記者,作為一家省級電網企業,冀北電力公司多年來全力支持新能源發展,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并網和消納大幅度增長。
截至2020年底,青海電網總裝機規模達到4030萬千瓦,其中新能源裝機2445萬千瓦,占比超過全網總裝機規模的60%,達到60.7%,光伏超過水電成為省內第一大電源。與此同時,隨著新能源裝機規模的擴大,青海電網清潔能源裝機規模已達到3638萬千瓦,占比超九成。
近期湖南、江西、浙江等地電力供應偏緊,國家發改委日前回應稱,目前已會同相關部門企業,采取措施切實保障電力需求,確保電力供應總體平穩有序。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共有133.76萬家電力相關企業,山東以12.94萬家企業排名第一,廣東、江蘇分列二三位。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這些年,國內發電量第一大省是山東。不光如此,預計今年全年山東接納外省用電量將達1100億千瓦時,前三季度山東接納省外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18.6%。
據國家電網1月6日消息,1月5日上午,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召開安全生產電視電話會議暨2021年安委會第一次會議。公司總經理、黨組副書記辛保安出席會議并講話。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依托巨大市場優勢推動能源科技自立自強,加快補齊影響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短板技術裝備和鞏固領先技術優勢,國家能源局組織評定并于近日公布了第一批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項目。
日前,特高壓青南換流站4號調相機168小時試運行圓滿完成,在大電網的“浪潮中”順利通過了性能指標檢驗和全面考核。至此,工程4臺調相機全部正式投入運行,有效解決跨區直流輸電和新能源大規模接入電網帶來的無功電壓穩定問題,進一步提升青海電網的安全保障能力和資源優化配置能力。
據了解,該項目全長近1600公里,鐵塔達2900多座,為36個風電場共700萬千瓦裝機提供外送通道,每年可節約標煤53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1700萬噸。該項目把豐富的風電資源通過特高壓線路送往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等地,為經濟社會發展、大氣污染防治和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貢獻力量。
2020央企十大超級工程:5G基站立于珠峰之巔、三峽工程完成竣工驗收、“兩山”醫院創造速度奇跡、京雄鐵路助力雄安千年大計……
中國特高壓電網輸電技術成熟,處世界領先,特高壓電網能起到平衡能源與負荷分布,促進新能源消納的作用.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中國政府亦將持續加大資金方面對特高壓電網建設的支持力度,特高壓設備龍頭企業在2020-2021年業績增長確定性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