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文章回答了“氫氣是否昂貴”、“氫儲運是否困難”等常見問題,也提出了“氫氣應用比石油更早”、“興登堡事件主要原因不是氫氣”等觀點,讓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有利于提升社會對氫能的接受程度,打消一系列錯誤認知,建立對氫成本、氫安全、氫應用的正確認知。
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近日聯合發布《關于加快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的指導意見》。《實施意見》明確,到2025年,液化天然氣(LNG)、電池、甲醇、氫燃料等綠色動力關鍵技術取得突破,船舶裝備智能技術水平明顯提升,內河船舶綠色智能標準規范體系基本形成。
9月15日,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海外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外公司)與荷蘭斯特羅姆(Strohm)公司在廣州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海上風電輸氫管道技術研發,并在廣東海上風電項目進行落地示范,這標志著國家電投集團氫能業務等新興產業國際合作邁出重要一步。
9月19日,全球最大煤制氫變壓吸附裝置項目在陜西榆林正式投入運行,將有力助推我國煤炭清潔高效轉化。
由工業巨頭西門子開發的德國最大綠色氫氣工廠已經投入運營,每年生產1350噸氫氣。西門子表示,該工廠將使用來自上弗蘭肯州Wunsiedel能源工業園的風能和太陽能電力,使用8.75兆瓦的電解槽生產綠氫。氫氣將主要用于附近地區的工商企業,也用于公路運輸。西門子表示已經開始準備將該工廠的產能擴大到17.5兆瓦的計劃。
據中國氫能聯盟數據,2018 年我國煤制氫規模約1000 萬噸,占制氫總量的 40%;工業副產氫規模約 800 萬噸,占制氫總量的 32%;而電解水制氫規模還較小,約 100 萬噸,占制氫總量的 4%。
?一組來自中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的聯合研究團隊在6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通訊》雜志上撰文稱,他們通過電解稀薄空氣(濕度低至4%)中的水,而非傳統方法電解液態水,制造出了綠氫。
近年來,擁有豐富資源的拉美國家正不斷加大對綠氫領域的投入,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國近期均宣布了綠氫生產計劃。對于高度依賴化石燃料的拉美國家來說,綠氫正逐步成為當地能源轉型的重要抓手。
盛氫此次推出的100標方制氫設備,以及將于第四季度推出的1000標方制氫設備,將從制氫源頭上發力,為廣東示范城市群具備穩定、經濟的氫源提供了支撐,也為后續與可再生能源結合制備大規模綠氫提供了有利條件。
8月20日,由中海石油氣電集團牽頭自主研發的我國首套橇裝天然氣制氫裝置在佛燃能源明城綜合能源站(以下簡稱“明城站”)正式投用,該套裝置滿負荷條件下4.8標方天然氣可制取約11標方氫氣,制氫純度達到99.999%,單位產品消耗、裝置緊湊度等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國內行業空白。
Leigh Collins表示,美國《降低通貨膨脹法案》將使美國的可再生氫成為世界上最為便宜的氫氣-但其它國家也不甘落后
煉化企業既要在2030年碳達峰前用8年間優化產能布局,也要嚴格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增量,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奠定基礎。為此中國石油的煉化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優化重油加工路線,提高船燃、瀝青、石油焦等產品產量,縮短重油加工流程,既減少加工過程中的化石能源消耗,又盡量將碳固定在產品中,進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有條件的企業可以發展生物質能源,減少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
作為拉美最大化工公司之一的巴西優尼格爾石化公司(Unigel)周一(7月25日)發表聲明稱,計劃在巴西東北部巴伊亞州(Bahía)建造一座綠氫工廠,初始投資1.2億美元,旨在使其成為全球最大的綠氫工廠之一。
國內首座兆瓦級氫能綜合利用示范站近日在安徽省六安市投運,標志著我國首次實現兆瓦級 “制氫-儲氫-氫能發電”的全鏈條技術貫通。
氫氣與傳統的化石燃料不同,它不能經過長時間的聚集而天然地存在,必須通過一定方法才能將它制備出來。制備氫氣的方法很多,傳統的制氫方法主要有電解水制氫、化石燃料重整制氫和工業副產氫氣等,新的制氫方法主要有生物質制氫、光催化制氫等。